查看原文
其他

对标世界一流 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如何?






科 学 · 法 律 · 共 享

科技服务产业孵化一站式解决方案


11月21日,2017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在佛山举行,国内外知名专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建言献策。

1/5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纽约湾区,以目前快速增长的速度,有望在五年内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11月21日,“世界湾区 全球对话”2017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位于佛山南海的广东金融高新区举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教授贾尔斯·钱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世界500强企业人士及政府代表,共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之道。

    在论坛上,国内外专家普遍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并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建言献策。“5到10年后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相信能在这里看到‘中国的斯坦福大学’,看到这里成为强大的智力高地。”托马斯·萨金特说。

    湾区崛起▶▷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培育出“中国的斯坦福大学”

    放眼全球,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发挥着引领创新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澳门共同组成的的粤港澳大湾区,早在2015年经济规模就达到1.36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超过6500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75亿人次,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基本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也成为摆在珠三角各城市面前的一大课题。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朱伟表示,佛山将积极把握机遇,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中心城市,提升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贡献佛山力量。

    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弯道超车,打造新的增长极?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纷纷建言献策,不少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5到10年后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相信会看到中国的斯坦福大学,希望未来这里成为智力高地。”托马斯·萨金特表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中国湾区在机场、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公共产品方面做得非常好,解决了很多很棘手的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很多年前我到广东,当时深圳、佛山都是非常小的城市,但现在的深圳、佛山都成长为大城市,中国城市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的。”贾尔斯·钱斯表示,珠三角地区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诸多优势,具有活力十足的经济动能、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这些优势能够形成平台,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技术集聚,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做表率。

    “从未来趋势看,粤港澳湾区经济总量会不断增长。国际组织预测,粤港澳湾区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纽约湾区,以目前快速增长速度,有望在五年内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裴长洪认为,未来5到10年,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实现创新引领。

    激发活力▶▷

    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同向发力

    在这场面向湾区未来的重量级对话中,如何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同向发力,加快推动湾区发展,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作为经济学界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托马斯·萨金特表示,经济学要解决的就是资源的生产和分配问题。

    “在生产方面,这个问题就是像人、土地、水这种自然资源应该如何组合。而谁来决定投入分配以及产出的分配,这是经济学在不同层面所面临的终极性问题。”托马斯·萨金特表示,这两者“像双胞胎一样不可分割”,而如何清晰地界定哪些部分由政府决定,哪些部分由市场决定,也是一个至今为止都在探讨的经济学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经济学的思考中,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中国智慧不可或缺。

    针对托马斯·萨金特提出的经济学思考,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少与会嘉宾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贾尔斯·钱斯表示,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在过去25年间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这一合作范例值得美国、英国等国家学习。他认为,华为、腾讯等民营企业在珠三角快速崛起,在珠三角地区创造巨大财富和品牌价值,这是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的结果。

    裴长洪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会出现许多新的经济现象,新的经济业态,一开始应该放手让民间智慧、让每个个体在市场中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创造,而在创造过程中出现“野蛮生长”时,政府就有必要出面干预。他表示,市场创造与政府管理是一个需要摸索和试错的过程,两者均需要经历长期的磨合和实践。此外,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新科技,也需要新的生产标准,更需要新的市场规则,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新标准、新规则的制定。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很显然,这是政府作为的结果。”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执行院长王仁曾表示,目前正在规划当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有望成为一个政府推动市场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典型案例。

    创新突围▶▷

    打造创新研究网络引领世界级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创新引领发展,这一话题备受与会者的关注。国外的专家学者尤其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知识创新。贾尔斯·钱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引领发展,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团队和创新研究者前来。“我们期待这里能够打造出创新研究的网络,催生更多创新的理念,让粤港澳真正成为世界级创新的引领者。”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要大力建设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高创新能力。

    裴长洪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新的技术突破,正在开拓网络经济的新空间。新一代数据技术,将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以范围经济为主要的效率源泉的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拉开序幕。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出现了技术创新引起产业形态创新的变化。

    “高速运输技术也引发了新的产业形态。”裴长洪表示,“通勤”一词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将有特别的意义,由于交通便利,将来在湾区内一个城市工作,未必要在这个城市生活。这样一来,人员流动所带来的居民身份认定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因为随着通勤信息的深度传播,可以有效促进技术、教育、医疗、服务等服务性贸易的发展。

    在创新引领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模式也将发生变化。“过去我们的经济都是以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但这些的微观载体很难承担普惠性、共享性的使命。”裴长洪说,在新的技术变化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会促使微观主体发生变化,共享经济和跨境电商都是例子。

    广东财经大学区域管理创新中心副主任刘楼表示,在推动创新驱动引领上,政府可以有所作为,例如以色列的创新能力强,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创新有风险,风险由谁承担,怎么样让创新者、创业者更好风险承担能力?这就需要政府推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创新,解决这些问题”。

    对话湾区

    开放新跑道:加速走出去 参与全球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将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参建各方应如何构建协调合作机制?11月21日,在湾区产业·管理发展论坛上,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难点,在于提高协调能力与形成合作机制。“要有效地促进各方相互合作,首先可从公共品建设入手,例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建设等可以先行。”

    关键词1  开放

    开放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当好先行者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王仁曾表示,湾区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科技诞生地和科技企业的成长地,以其开放性、创新性、国际化和宜居功能,吸引着无数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当前,我国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王珺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属于“第一梯队”。“粤港澳大湾区位于沿海地区,粤港澳三地已有多年合作基础。一直以来,广东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应扮演先行者、引领者的角色。”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可更好地对接海外先进技术、人才,增强有效供给。同时,国内企业也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加速‘走出去’。”

    林江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比作“跑道经济”。“未来,通过这条平滑的‘跑道’,中国企业可加速‘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而海外先进技术、人才也可‘走进来’,开拓中国市场。”

    关键词2  协调机制

    推动多方形成合力瞄准共同利益寻找增量

    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涵盖了珠三角九市,以及香港、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在这场“9+2”的合作中,各方协调合作更具挑战。

    在王珺看来,要推动协调合作,应该考虑“投入产出比”。“从哪个地方入手协调成本越低,我们就先集中力量攻克它。大家不如先从找增量出发,以符合大家共同利益为基础,探索合作。”王珺说。

    他提出用三种不同的视角来推进协调合作。首先是从公共品建设入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建设等可以先行。而产业规划,特别是竞争性产业规划不要绑在一起推进。因为各地区的产业分工是建立在要素流动与交易基础上,缺少流动与交易不充分下制定的产业规划,也缺乏可实施性。

    参建各方还可以从抓新机遇入手。王珺认为,当前国家正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这是粤港澳三方共同的机遇。“内地企业有‘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需求。而香港拥有大量专业人才,可作为超级联系人,助推内地企业走出去。这就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王珺还建议,珠三角地区从优化自身营商环境入手,按照国际同行规则,增强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缩小与港澳地区的差距,这也是各方增加共识、推动合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3  制度创新

    聚焦湾区功能深化粤港澳融合发展

    在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为三地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合作机遇。然而,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分工以及融合发展,是大湾区发展过程中亟待思考的课题。

    他认为,要深入推动三地合作,首先应解决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应明晰产业分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此外,要充分发挥大湾区整体优势,粤港澳三地应加强在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加速融合发展

    而王仁曾则认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思考,应该跳出地理层面的意义,聚焦其功能与价值。“我认为,大湾区的建设,需从两个维度推动制度创新。首先,内地与香港如何在互动发展中,更好地解决香港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次,如何发挥香港和澳门的独特优势,提升内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带动自身进一步改革开放。”

    他建议,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创新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通过竞争培育竞争优势,以产业为例,通常积极参与竞争的产业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二,利用政府“有形之手”打造更好的竞争平台。第三,可在自由贸易区内探索建设与香港对接的自由贸易港。

    建言湾区

    错位发展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

    强大的金融保险业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同时也是世界一流湾区的主要特征。在当天的湾区经济论坛上,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建设应突出各自特色,广州可建设贸易金融平台助力湾区发展。

    对标国际知名湾区,每一个湾区的金融体系都各具特色。比如,纽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最发达的金融中心,拥有全球市值最大的纽约交易所和全球市值第三的纳斯达克交易所。金融服务业占GDP比重高达15.39%,在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90%在纽约都有分支机构。而在东京湾区,东京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日本最主要的银行集中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中心,拥有日本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占日本整个证券交易量80%。旧金山湾区则以风险投资著称,主要是科技金融业态。在旧金山,科技金融和科技银行尤为发达。

    “旧金山湾区的成功,离不开硅谷的风投。股权投资可以成为粤港澳共融的强力纽带。”广州基金副总裁刘志军说,硅谷是美国风险投资的发源地,有世界上最完备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规模占美国风险投资三分之一,助力旧金山成为湾区崛起的成功案例。刘志军说,粤港澳资源丰富,配置完善,具备发展众多包括优势条件,借助香港、澳门资金平台的优势。广东土地、人口、产业升级的优势。借助与股权投资等方式,把全球一些创新的项目引进到珠三角,包括大湾区,也可以为大湾区的原生优质企业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最终突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邹新月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一,要根据各自特长来发展特色金融。邹新月建议,深圳可以参照旧金山的做法,主打科技金融,而广州最适合打造商贸中心和服务创新中心,广州可以建立债券交易平台和贸易平台,对整个湾区的金融资源进行优势补充。而在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中,前海、横琴都承担着金融机构创新的重任,南沙则主要发展航运金融。





转载
 
转载说明
此文章转载于南方日报,如有疑问,可关注研究院公众号:whutyjy 留言,或者拨打电话联系:134 3092 282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